三大国家战略 三重历史使命——纪念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4-13浏览次数:16

 

斗转星移二十载,浦东所承载的"国家战略"的分量也越来越重,改革发展的亮点精彩纷呈: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大飞机项目、4G通信标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级金融信息资讯平台……再过半个多月,中国2010年世博会即将在上海揭幕,这是一次契机,也是一个新起点。在这个时候,再度回顾、审视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意义、发展逻辑,展望浦东的发展前景,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1990年以来,中央针对浦东先后提出三大国家战略。一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开发开放浦东决定。该战略主要立足于高水平开发、高层次开放,为我国改革开放战略升级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奠定基础。二是2005年国务院批准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从国家战略高度要求浦东探索综合配套改革,特别要在转变政府职能、改变经济运行方式、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为全国深化改革实践科学发展提供制度探索的经验。三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两个中心’建设意见",首次以国家文件形式对浦东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以规划指导。
浦东承载三大国家战略,也就肩负起了三重历史使命,即从经济发展目标到探索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从完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机制到率先实践科学发展观、从国内增长极和经济中心建设到构建经济强国的战略平台。这三重使命始终秉承国家意志,充分凸显浦东作为国家战略核心功能区的地位和作用。
一、从经济发展目标到探索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的主要定位在于加快经济发展,但与上世纪80年代初经济特区发展目标有所不同的是,浦东更加强调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更加强调对外开放对再生产的重要意义,更加强调对外开放与对内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为实现这些超越,浦东的主要做法是积极探索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如"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设计、要素市场体系的集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引进实施等等,以此来提升对外开放和对内联动的层次及影响力。
在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中有无数创新举措,归纳一条主线就是把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手段与现代化的标准、国际化的通则、规范化的公共服务相结合。
二、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到实践科学发展观。进入新世纪,浦东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机制。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浦东不仅面临国内经济竞争压力,还遭遇到了来自海外的体制优势压力。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率先接轨区,浦东需要迎击挑战,为全国率先探索改革发展的路径。
在此情形下,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由此,浦东成为全国首个由享受政策优势的地区转向探索体制优势的地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特别出台了《关于促进和保障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进一步优化浦东改革创新的法制环境。目前,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已经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如建立问责制、评估制、监察制、投诉制四项制度,全面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二是国际金融中心雏形初步显现;三是自主创新制度环境得到新的改善,如张江区域集聚了以浦东创新港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微电子产业市场占有率、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软件产业外包服务等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三、从经济增长极建设到构建经济强国的战略平台。
2009年3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 《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这份意见对于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截至200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三,但仍非经济强国。这是因为,经济强国不单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大、贸易量大等量的指标上,更关键的是要具备质的突破,具体包括经济活力、产业结构、创新能力、政府体制、社会和谐等等。此外,一个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要有金融中心,同时必须与世界经济建立密切广泛的联系,要有一个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实质,就是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能力。因此,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尽快建成"两个中心"并提升国际影响力,是走向经济强国的前提之一。
总之,作为中国开发开放的先行区及与国际经济的率先接轨区,浦东始终发挥核心功能作用、示范作用、带动作用。随着浦东科学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国际综合发展的需要,相信未来还会有新的国家战略在浦东贯彻落实。
资料来源:解放日报